數據和算法,是人形機器人實現不斷“進化”的關鍵。從最基本的摔倒后快速站立到走進家居、零售等多種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每一次迭代升級的背后都是技術的不斷突破。

機器人起身站立的控制技術一直存在很多難題,近期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共同發布的一項算法技術,能夠使人形機器人從各種狀態下實現快速、穩定地站立。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 龐江淼:我們應該是全球第一個完成在可泛化地形、任意地形能夠站起來的算法。之前的這些工作基本是在固定的地形、固定的姿態,以固定的程序讓一個機器人站起來,但是我們是通過從交互中學習的技術,能夠讓它非常直接地在不同的場景、地形、姿勢下直接站起來。
模仿人類“有樣學樣”是機器人習得技能的必經之路。這樣一套全新的數據采集遙操作設備,包含上肢外骨骼和下肢腳踏板,操作員的動作能夠在機器人身上精準復現。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培博士生 賁清煒:它能夠使得單個的操作者同時對一整臺人形機器人的上身和下身進行操控,提高了數據采集的效率。希望這套駕駛艙在未來能夠應用于一些對人類來說很危險的場景,操作員可以在很遠的地方操控人形機器人進入火場、有毒氣的場地等。
在一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數據采集中心,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區域內,有100臺人形機器人在做著各種各樣的訓練,目前企業已經對超過100萬條的訓練數據進行了開源。
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研究院執行院長 姚卯青:我們有意地設計了多種大類的場景,包括家居的場景、零售服務的場景,還有一些工業的場景,所以多種多樣場景的數據采集之后匯聚到一起,用來訓練機器人的大模型。
數據是訓練大模型的關鍵。不同于語言大模型,互聯網上已經存在海量的文字數據可供使用,對于人形機器人來說,真機數據目前非常匱乏,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倒牛奶”動作,就需要采集近百條高質量數據。
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研究院執行院長 姚卯青:去年12月底的時候,對全球開放了100萬條機器人軌跡的一個公開數據集,希望通過這個數據集的發布,能夠推動整個具身智能在學術界和工業應用上面的一些進展。下一步我們會持續去往成本的優化去演進,包括機器人整機的成本的優化到整個數據采集過程的效率的優化。
在線客服
企業微信






